前陣子,認真靜心下來把谷琦潤一郎先生的《陰翳禮贊》又復讀了一遍。
因為從事的是從西方發源而來的“照明的設計”,我職業生涯的最早期,似乎都在研究讓建筑和空間如何更加地明亮。而谷琦先生在其中大力贊美了只有東方人才能理解的“陰翳“帶來的美,譬如日本紙渾濁的白,居室房間籠罩在黃昏中的沉靜之美等,每次讀來都有不同感悟。
“那些散逸室內、倏忽不定的外光附于昏暗的墻面。艱辛地保存其性命,我們偏偏喜愛這纖弱的微明。” ——谷琦潤一郎《陰翳禮贊》
▲圖源自網絡
上海展時間應云知光的邀請去談一談“商業照明”,我的本意其實是想探討一下在環境中對照明節奏的感知如何喚醒回憶。因此,演講的主題就變成了“商業照明的感知節奏”,幸好二者并不矛盾。
從如何變得更加明亮到如何使“光”與“影”和諧共生,我經歷的也應該是大多數照明從業人員的歷程——從解決空間需求開始,繼而想要滿足使用者的情感和審美需求。
美沒有程序,美也不由理性所控制,但是程序和邏輯可以設定人的觀念。
觀念和審美從童年時期就伴隨著我們,甚至有些來自更古早的群體記憶。
音樂的基本元素是Do rui mi fa suo la xi,元素的組合可以生出無限華美世界。
▲圖源自網絡
而視覺藝術的基本元素就是“點、線、面”——聚點成線,集線成面。
當康定斯基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老子在兩千年前的《道德經》里面已經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點線面其實也是判斷和解決一切事物的骨架和脈絡。
▲胡安·米羅《晨星》 圖源自網絡
▲瓦西里·康定斯基《1923紫羅蘭》 圖源自網絡
▼
探討“光明”和“陰翳”,我更愿意從骨架和脈絡中問“為什么”。 馬斯洛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層次依次為生理——安全——情感歸屬——尊重——自我實現,而一切空間設計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 按照這個邏輯順序,我們可以推斷出設計的每一層次理論依據基礎。 而設計的根本目的,我始終認為是在解決問題——解決人的問題。
所謂商業空間是指專門從事商品或服務交換活動的營利性空間。一個合理的商業空間設計,必須滿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需求。
開發商業項目的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是否達到或超出期許目標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而規劃設計商業空間的目的,是加強項目的目標市場預期形象,同時滿足營運時的實際需求,最終確保項目的投資帶來一致的品牌效益,驅使顧客與品牌產生良性互動消費。
在這個大的邏輯前提之下,順勢而為的“設計”方法本身就回應了谷琦潤一郎所念念不忘的蟬鳴水流風動的東方美學。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落地的具體要求即能迅速判斷信息,明確空間的使用功能。并且還能滿足現代人交往空間的需求,達到符合商業空間定位的心理感受。
所以,商業照明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為了展示“服務”或“商品”
▲圖源自網絡
關于“商品”,每個人或社會群體對商品的認知都有自己的見解,但凡商品,我們對其視覺判斷的基礎,無非“形態”、“顏色”、“材質”三個方面。
▲圖源自網絡
形態之美,與人類精神心理需求的指向有關,宋瓷的釉色典雅器形優美,照明氛圍需要對比舒適,表現其和諧柔美中線條流暢的高貴。
▲北宋定州窯,玉壺春瓶 圖源自網絡
現代骨瓷藝術品,充分利用了骨瓷的高透光特性,照明氛圍需要高對比度下表現出其晶瑩剔透的線條毫不出錯的態度。
▲藝術家 angela mellor 骨瓷作品 圖源自網絡
若是宗教塑像,則伴隨的是背后的陰翳對比所帶來的神秘之美。
▲圖源自網絡
如果是書店這樣對形態毋需期待的商品,更重要表現的應當是對書籍信息的高識別性。
▲里約熱內盧 Saraiva 多業態書店 圖源自網絡
商業照明中,對形態的重點關注,亦不僅在于商品本身,如果是酒品售賣店,表現酒桶的符號化特征和酒具璀璨的形態,勝于表現液體本身的形態。
▲日本 Kayanoya 圖源自網絡
▼
與形態密切相關的另外一個要素是“材質”,如果說對“形態”的表現考驗的是對照明方式的思考,那么對“材質”的表現更多考驗對光線本身的要求。
▲圖源自網絡
除了室內被照射材料本身的材質外,照明設計需要更多考慮光線本身的技術因素,如光源的光譜特性、顯色性等。
有時候甚至可以直接利用直接光源如線條燈等增加空間的豐富性,這種技法在汽車展廳展臺中常常被用到。
▲圖源自網絡
在和很多同行的信息交流中,我發現很多人不太重視顏色在照明中的作用,實際上,線條可以塑造空間,而顏色不僅可以塑造空間,亦可以營造空間情緒。
▼
低色溫偏暖色,高色溫偏藍色。通常的群體經驗中,藍色表示鎮定和拒絕,暖色表示放松和邀請。這和人類自古以來的生理特性有關。
▲圖源自網絡
清晨冷冽的光芒使人清醒,黃昏夕陽金黃的顏色暗示人們收工回家,在商業空間照明氛圍的營造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如果是供客人休憩放松的靜吧,不妨以暖色調的照明為主,而催促人們快快吃完翻臺的快餐店則應該以中性甚至偏高的色溫為主。
▲圖源自網絡
▼
即使是男裝店,是否一定要按照慣例使用高色溫,我個人認為也值得商榷,消費行為在放松情緒下比緊張情緒下達成率更高,而且即使是男裝,在中國消費的主力人群依然是女人——這是邏輯問題。
在空間對比調性中,色彩中的明度對比研究可以給照明設計工作很大的借鑒。
如圖,在高明度變化的環境,給人的整體感覺開闊而平面,低明度變化則更加有益于表現深邃的空間氛圍。明度推移構成方法和色相構推移成方法也可以借鑒。通過這些小技巧,可以加強空間結構關系的戲劇化表現。
▲圖源自網絡
在實際案例中,比如殿堂類空間,高明度變化和低色溫的使用,盡量避免更多暗區,符合人們對儀式空間“光明”“明朗”“公正”的想象,可以使空間更加具有莊重輝煌的感受。舞臺的戲劇場景中,低明度變化和高色溫的使用,經常用來表現悲劇性場景。
▲美國·Wintrust金融公司? 圖源自網絡
▲2013年,法蘭·朗基拿飾演李爾王話劇劇照 圖源自網絡
而有些顏色是具有符號化效果的,比如我們之前所做的“Go 辣”餐廳,從外觀場景即可判斷此處為川菜或者類似菜系的餐廳。
▲Go 辣 餐廳
除卻售賣商品,有另外一種商業空間,重點在于售賣“服務”。
舒適的服務最重要的往往不是空間,而是接待人員的“態度”,根據人際交往心理需求,在交往中有如下幾種尺度:
親密無間,<15CM
親密友好:15-45CM
個人距離:45-75CM
熟悉距離:75-122CM
社交距離:122-210CM
公眾距離:260-760CM
在照明中需要考慮不同場所,接待尺度的不同,重點塑造接待人員坦率明朗的面部表情。
▲面部幾種塑造結果,而亞洲人、歐洲人的頭型不同,具體塑造過程中還要仔細試驗推敲。 圖源自網絡
而在有些情況中,場所的設計初衷如果是為了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表情交流,比如私密會客場所等,則照明完全可以營造小場景氛圍,而弱化公共區域的照明,在這種情況下的基礎照明,甚至可以借助間接照明或裝飾照明來達成。
▲阿拉伯世界中科威特的·%_rabica_Kuwait_ Abu_Al_Hasaniya_咖啡廳的座位被設計來不用直接面對其他人。 圖源自網絡
商業場所另外一個重要的設計目標就是使顧客能夠快速的分辨場所特性和目的終點。人力服務引導當然是最佳的服務方法,但是涉及成本和顧客心理喜好不同,過度服務也是值得商榷的社會問題。通過照明也完全可以實現空間切換的目的,則大大提高了社會分工的效率。
▲幾種照明形式產生的不同空間縱深感 圖源自網絡
對空間中頂面、立面、地面的強調會具有完全不同的空間效果,使照明效果的可控,實際上也掌握了空間的交往節奏。將顧客在潛移默化中被分派到設計任務期望到達的位置。
配圖為我們所做的《乾塘》餐廳,中位屏風處照明和各個轉角處的照明引導,在我的另外一篇設計說明文中有詳細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戳“這里”。
設計給予人類的愉悅感,很大程度上來自對細節的表現,前面都在說明對終極目的物的表現,而真正提升空間“質感“的照明,我個人認為來自對看似無關緊要處的照明表現。
如對形式感的處理,或者是通過對和商品的精致產生對比的粗糙表面的表達,進而引發對觸覺的聯想記憶。
▲日本安縵酒店 圖源自網絡
如此種種,表達了設計師更高級的審美追求——“感知”。它是人類最終需求的最高表達形勢。
德國藝術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w·舒里安認為人是一個統一機體,人的審美感知活動、心理活動不單發生于人的感官、大腦。
而是發生于人這個統一機體的各個組成級別:耗散結構級、細胞器級、細胞級、機體級、反射級、反思級、演進~符號級。審美主體處于審美環境中,與審美環境構成一個主客體動態相關場,這是審美活動的前提。先前的生活經驗呈現于心智運作,例如聲音引起色彩的感覺,色彩引起數字的感覺等等。
▲圖源自網絡
在商業空間的審美環境中,感知主要輸入來源于視覺和觸摸,照明能做到的是在視覺認知中,達到不同的“感知”的目的。
在平面的設計基本方法中,很多都能實現感知的引導,本文僅列其中關于“節奏韻律“”發射構成“和”漸變構成“這幾種基本設計方法,在室內甚至戶外外立面中比較多被使用,尤其是節奏和韻律變化所產生的在景觀照明中的效果,屢試不爽。
▲圖源自網絡
譬如槙文彥和斯卡帕的建筑設計作品,其韻律和形式之美,具有恒久的魅力。
▲槙文彥, 京都,日本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1986 圖源自網絡
▲斯卡帕作品細節 圖源自網絡
由 Cline Bettridge Bernstein 設計的愛荷華大學禮堂的吊燈,從看臺的形式中提取片段,形成的吊燈曲線搖曳,和禮堂的設計形成連貫的整體,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愛荷華大學禮堂 圖源自網絡
銀座 Ginza Six 商場作為當地最高級的商場,照明的節奏提取的也是商場本身內裝設計的形式,使空間具有豐滿的照明效果,讓它看起來就“很高級“。
▲銀座 Ginza Six 商場 圖源自網絡
與通過形式感的濫觴來表達似是而非的觀念相比,不可不提到通過照明對“敘事性”的表達。
“向光性“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商業空間的應用中亦可以參照很多藝術照明的思考方式。譬如 teamlab 2016年的作品《forest of Resonating Lamps-One Stoke》,據說靈感來自于泰國天燈節。
▲圖源自網絡
作品由滿室的玻璃燈泡組成,當人走近這些燈泡時,它們會緩緩亮起,有時候是藍色,也有時候是橙色。觀眾通過這種燈光的流動與空間產生關系。當光芒向四周發散,也象征人與周邊的關系的聯結。而當光芒暗下去,世界仿佛只剩下獨自一人,光與影共存,陰霾才能更加映襯光明矇昧卻熱情的美之所在。
▲圖源自網絡
人生就如同這些光芒和陰翳的交織,之所以讓我們念念不忘,正是因為除了歡樂激昂,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情仇。
所謂美,常常是由生活實踐發展起來的,被迫住在黑暗房子里的我們的祖先,不知何時在陰翳中發現了美,不久又為了增添美而利用陰翳。 ——谷崎潤一郎